成语名称:秦庭之哭
成语拼音:qín tíng zhī kū
成语简拼:qtzk
成语意思: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。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申包胥如秦乞师,……立依于庭墙而哭,日夜不绝声,勺饮不入口,七日。秦哀公为之赋《无衣》,九顿首而坐。秦师乃出。”
成语例子:我只能用下策,派人向绵竹(刘宇亮)作秦庭之哭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二十三章)
近义词:包胥之哭
成语繁体:秦庭之哭
感情色彩:褒义词
常用程度:生僻
语法用法:作宾语;比喻乞求别人援救
成语结构:偏正式
成语年代:古代
成语故事:春秋时期,诸侯混战,吴国进攻楚国,楚国大败。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,秦哀公举棋不定,迟迟不发兵救楚。申包胥“立依于庭墙而哭,日夜不绝声,勺饮不入口。”哭了七天七夜,秦哀公深受感动,就答应出兵救援楚国。
站内文章仅供学习与参考,如触及到您的版权信息,请与我们联系。